2014年5月30日

藝術貨櫃計劃 (六)


藝術貨櫃計劃開幕日下午的論壇完畢,友人問﹕為甚麼不討論此計劃跟香港藝術發展的關係﹖此計劃的確是為整體香港藝術發展而做,但它實際的認受性和意義是甚麼,基於非常個人的信心問題,恐怕沒多少人會有興趣討論,因此筆者選擇了更眾人的議題,「香港藝術何去」。當然,這個問題也很難答,也不是一個獨立和沒有政府資助的民間團體可以帶動的,所有的討論只好留待日後有興趣和能力的人們去延續。

筆者對此計劃仍然有信心,雖然作為當下的人,未必能完全明白/看到其中重要/可能引起的影響,但是其存在的時間、空間、人和事會讓這計劃不斷留傳﹕有成長了的學生,因曾經參與這計劃,滿心歡喜、急急地走來欣賞,並告之她將來希望從事藝術行政工作;有從傳媒報導中得悉計劃走進畫廊的人、想著有甚麼可以做的,事實上,這數年間也有不少人前來分享各種發展/延續可能性,只是由於各種理由擱置了。

退一步,海闊天空,讓該來的到來吧,一個地方的發展也需要不同人士的堅持和協作。香港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地方,在其中,幾乎看不到主體,只有浮游不死的生物。

仍然是那一句,好好地享受現在的場地/展覽/空間等等一切吧!


2014年5月27日

藝術貨櫃計劃 (五)


藝術貨櫃計劃文獻及藝術展24日開幕了, 同樣是5 月,2008 5 月香港還未有各樣大小藝術項目,雨也沒有今年的多及大。那年的雨是在展覽及收拾物件後才發生,今年的雨卻在展覽開幕前發生,不得不在心中說一聲多謝。

開幕日也是20145 24 日下午230 分是論壇時段,之前,還計算有多少人會來,星期日是忙碌的日子﹕是有些藝術家教學、及各式各樣的藝術活動和講座等的黃金時間。除了部份浸會大學持續教育學院的課程18位學生外,也有不少其他對計劃/藝術有興趣的普羅觀眾參與,並積極發言,使整個討論時間都很緊湊。是次論壇各人都提出了一些問題,雖然未能更進一步深入討論所關切的議題,但定會成為往後討論的切入點。

論壇之後是開幕聚會,看到導賞員和各個工作人員都很積極參與,會場一片熱鬧氣氛,2008 年計劃中的老朋友也回來了。

展覽有不少觀眾是冒名而來的﹕有從前的學生參加者,現已長大成人;有攪展覽的人,思考著怎樣可進一步發展這個計劃;有不少建築師,計劃合作的問題;還有各類可能是第一次參觀藝術的群體,她/他們的反應都令製作人員感到鼓舞。

場地的太陽很猛烈,使人感到溫暖,女性同工們立即討論怎樣可以把冬天衣物運來晾曬等,藝術就這樣跟生活結合。

2014年5月23日

藝術貨櫃計劃 (四)


昨天22/5/2014 是藝術貨櫃計劃的展覽裝置,回想2008 年時,由於計劃的浩大和複雜,同時及也要兼顧教學工作,不能好好享受在西九場地的日子。西九的空地真的很美﹕空間很大,感覺很好,還有兩岸景色,讓人有超現實的感覺;當然還有藝術貨櫃,人來人往的景況,幸好純粹藝術家群在結束的前一晚也舉辦了派對,所有參與的人包括義工等也一同聚首談談事情及吃東西,還記得黃國才的參與,那年他不是藝術貨櫃計劃的藝術家,但卻非常支持此項藝術計劃,他的積極和熱愛藝術的態度、也使他的作品在這幾年間得到很大的迴響。所以是次的展覽,筆者特別提醒各人要好好地享受場地內外的一切,於藝術家而言,場地也是藝術創作的場所,場地與藝術作品是有關係的,不容忽略。同時間在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LO畫廊展出的黎振寧作品名﹕「父親是藍色的巨人、母親是紅色的蘋果」,黎氏每日都在場地跟人聯天,這種藝術的體驗也是難得的。期望所有參與是項計劃的人,都能享受展覽其中的種種事情。

2014年5月17日

藝術貨櫃計劃 (三)


這陣子全城藝術月,Art Basel 的效應,由灣仔會議展覽中心、黃竹坑、到柴灣等,都為了國際藝術品買家推出畫廊本身認為最有價值的藝術家及相關節目;藝術圈等人固然抱著各種原因出席、普羅大眾亦受熱潮影響,親睹城中盛事;一浪比一浪高的款待項目,把人分成不同等級,亦因此把藝術品的形象提升到最高值的級別。藝術貨櫃計劃的展覽避開熱鬧場面,在5月底推出,相比當前的國際藝術形勢、和今時今日的香港藝術生態,究竟是次展覽及長達6年的藝術計劃還有甚麼可以討論﹖

是次藝術展覽的策展人張煒森提出「社區」的概念,著意討論藝術的面向問題。
全球化藝術發展加速和放大了藝術觀眾層,也令藝術體制自我強化,成為最重要的藝術觀眾,這重要觀眾的背後也受市場經濟的影響。因此那些老套問題又出現﹖藝術創作是追求甚麼﹖究竟為誰而做﹖群眾在藝術生態的角色是甚麼﹖不同面向的藝術有否個別的特色﹖等等,期望策展人張氏有更多的描述。

無可否認,藝術貨櫃計劃一直的討論仍集中在本土藝術如何走出世界、及跟其他民族交往,至於所面對的社區/群,則未有太多的論述,於作品而言,08 年的藝術貨櫃作品、跟是次「藝術有容」的展覽作品,也可作為「藝術」與「社區」這相關題目的一些參考。


2014年5月1日

藝術貨櫃計劃 (二)

藝術貨櫃計劃無疑是受西九發展的影響,但相信促成此計劃的開展是有各方面因素的,例如人物是關鍵所在,沒有人力資源是難以成事的。MIA 純粹藝術家群的前身是觀塘工作室1126的成員﹕陳錦成、鄧凝梅、黎慧儀、陳家儀及筆者。這段時期,1126 舉辦了不少活動﹕如藝術攜手計劃 - 不同年代藝術家的互動藝術分享;及後來的大型藝術家工作室開放 包括不同類型的藝術工作室及工廠大廈的全力支援,因而接觸了街坊,好奇人士及各方的藝術愛好者。之後,李美娟的加入,更思考了不同的藝術方向,直至認識了貨櫃界的專業人士,才踏上了藝術貨櫃計劃之路。

到現在,除了西九仍然是本地藝術家的關注點外,其實藝術行政、政策甚至貨櫃行業也引起筆者的興趣。香港的藝術不可以只有藝術/藝術家的角度,特別是當今的藝術跟經濟、社會、政治及國際關係等等範疇息息相關,要讓藝術於社會上有更完好的存在價值,各個人物在都應在其角色上有一定的貢獻,關心超越純藝術的角度,如政策、資源分配、職業藝術跟自我發展的藝術的平等發揮等等。

另外,貨櫃行業的興衰,對藝術也應有啟迪作用,因此是次的計劃也可以是兩種不同的行業的溝通和合作,是難能可貴的,筆者在2011-12年期間,跟一間珠寶公司合作駐廠的工作計劃,獲得很好的經驗,可惜,這些不同界別的合作,在香港,非常少有。

藝術貨櫃計劃共不是針對西九文化工作,而是整體人物生活的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