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27日

我的藝術教學日子(三)



第一屆也就是與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合辦的學位課程的學生:有 Lucille LoSteven LamEnoch Cheung等。這個課程的特色是招聚了很多較為成熟的學生, 有些甚至在自己的藝術發展上已有一定的基礎。好像 Lucille 盧玉燕,她本身在國畫的藝術上有一定的體驗,但為了更進一步追求藝術,立意重新開始。藝術學院在教學上從開始都不是單向的發展;至後來,以個人而言,我特別留意每個人的獨特性、及其與香港本土藝術的關係。Lucille 很用心突破自己,後來我們還一起完成博士課程,當中亦包括 Steven Lam

第二屆的學生有很多人,那時候學生與老師之間共同發展了有更多歸屬感的教學空間。當中Ivy MaAlex HeungCarolineVirginiaCarol Lee 等等。我還記得Ivy Caroline 的自畫像,作品很有感情,人像中的眼神很有力。我沒有教過Carol,但由於她積極籌備很多活動,例如「開閘」、後來的Too-art及很多與我及其他人一起籌備的「藝術貨櫃計劃」,而成為長久的合作伙伴。

第三屆進入更成熟和穩定的時期,有Monti LaiChris ChanAmy ChowWinnie ChanViolet ShumYvette Fung等等。那時學生不單凝聚力強,如 MontiRingoAmy 都積極地參與學校畫廊的展覽籌備活動,其中包括了第一屆的「賣藝日」。 而 MontiChris 畢業後跟我一起在觀塘租了個畫室,後來更組織了很多藝術活動。


後話:學生們,我沒有記不起你們,只是人數眾多,未能盡錄。

2010年11月15日

我的藝術教學日子(二)


印象中有Louis Yu 茹國烈的說話表情:描述有關成立藝術學院的因由。Louis 曾經是戲劇人材,表情豐富,說話有說明力,他所描繪的藝術學院的確很吸引,很有意義。儘管有人說香港藝術中心是因為財政的問題,才想起了一間藝術學院,但我寧願相信它存在的意義。

2000年藝術學院開始了。最早進入香港藝術中心8 樓辦公室的老師是 Eliza Lai黎美蓮、Fiona Wong黃麗貞及我。那時候我們坐在pantry 的臨時辦公室。「三個女士一個墟」,這個墟也相當快樂。其實還有何兆基,只不過他還未能上任。三個女士加一個男士,我們後來搬到七樓的小單位。

何兆基是一個沈默寡言的人,但做是很有步驟、穩重和願意承擔責任,我們三位女士都喜歡表達意見,不過有重大決定時,都會依從這位當時是我們上司的人。除了何兆基,Susanna Lee李淑仁是當時的 director,她終日都很忙,是一個行政能力很高的人。那時,大家都為了將來可以成為正式並可接受政府資助的藝術學院而努力以赴。其他 Applied ArtMedia Art部門的主管,還有Amy Chow及另外一個的也記不起他的名字了。Amy是一個在設計行業內很好的專業人才。Sunny Lam 是第二任的Media Art部門的主管。

跟著,加入了 Lukas Tam 譚偉平, Francis Yu 余偉聯。大致上,純藝術部門第一階段的老師就位了。

2010年11月9日

我的藝術教學日子(一)

回想起來,我的藝術教學日子已有十年多了。1998年香港藝術中心開始與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合辦大學藝術課程,那時候,我也偶然做兼職老師,直至2000年藝術學院成立,我正式回港開始教學工作。期間大部份時間都為全職老師,只有少數時間因為個人學習學習問題或其他原因,停止全職但仍擔任兼職老師的工作,感覺上好像從未離開過這間服務的機構。事實上未當教學前,我是在香港藝術中心的展覽部工作的,對這個機構實在有無比的情感。

香港藝術中心一直以來都是跟喜愛藝術的人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其中也包括了我。今年十月我正式向學校當局遞交了辭職信,想來想去實在是捨不得,但每一個機構總有自己的未來方向,作為一個機構裡的小人物,並不能可以改變些甚麼!惟有告訴自己,努力的人總可以從頭開始過,但願這些都不是騙人的道理。

對於曾經教過的學生、或與學生一起奮鬥過的日子、甚至延伸到對香港本土藝術關注的事情,仍然歷歷在目,有增無減,大概這就是傳統老師、加上是身處本地藝術家的思緒吧。

請容許我用小小時間去回憶這段教學的日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