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4日

文化沙漠



龍應台到訪香港,仍然有人提出耳熟能詳的問題,即如﹕香港是否文化沙漠﹖相信大部分人聽罷後,都會說﹕還問﹖

但如果我們認為人必然有感才發的話,我們可試圖了解這感覺背後的原因﹕
可能是﹕
1.     完全看不到本地文化
2.     看得到的都是外地文化
3.     不認識甚麼是文化
4.     看不清甚麼是文化
5.     感受不到文化的內涵
6.     覺得現在的所謂文化跟自己沒有關係,如果有,這文化的前身和下一步會     是甚麼
7.     不明文化的意義和目的
8.     文化是由某些人提出、領導和界定的
9.     文化高不可攀的
10.   以西方文化為標準,所以本土文化還未出現
11.  本土人文質素有待磨練,因此所謂文化不成氣候
12.  文化跟金錢的關係較大
13.  等等

日復如是,這個文化沙漠的名稱大概不容易消失﹔聽者對問者的奇異眼光將會繼續。大家可想像,隨著這問題而來的必然是﹕我們可以怎樣做﹖「怎樣做」不知道是否香港人的獨特問題,但每逢有名人講者到訪香港,無論是有關經濟或文化等講題,也會聽到由觀眾提供類似的問題,大部份外來講者照例都不會直接回答。

因此歸納起來,「文化沙漠」甚有機會是點題,「怎樣做」才是重點。問者不一定否定現存的文化,只是覺得非常混淆和不知所以而已,因此請教其他地域人士,企望可以指點謎團。

其實香港政府真的要認真思考,為何香港人喜歡詢問別國人士,如何去解決自己事情。

2012年11月25日

一個世界城市

忙碌奔波  -  香港是一個世界城市,她有世界級的城市建設,例如建築(醫院、商場、學校)、服務(交通、機場、公路、能源)等等,供不停在時間和空間中來往穿梭的人士使用,製作成忙碌奔波繁華的城市圖像。


不缺人口  香港本土人口雖然增長緩慢,但作為世界城市而言,這個不是大問題,因為旅遊、公務和移居是世界城市的特色,而且如有需要,其背靠的大陸土地,也會立即提供所需人口。

民族特色 作為中國城市,必有中國特色,香港也被傳揚為最能保存中國遠古文化的地方,自殖民地時期開始,香港積極發展成為國際城市,以歐美文化作為典籍之餘,也大力推展商業普及文化,使之發展成為「中國的其他」文化特色。

虛擬世界 在網絡世界中,香港人士在其細小的生活空間、或跟全球人士一樣,在數寸的手機空間內,也可閱歷無限空間和人際關係,以長尾理論說法,簡直可以是永不言休,直到萬代。

無鄉可歸 然而,香港的一大問題是鄉間難尋。世界城市即香港的其中一極是向外伸展和張望、並不停地尋找生存機會的人士﹔另一極則是在地依從,等待著國際經濟發展的人士,希望從中可獲得其生活生計,如不幸地無法獲取這種協助、又同時無鄉間可歸的話,這些人頓時就會變成土著窮者。

2012年10月23日

澎湃的情感



較早前聽了一演講名為﹕從六世達賴的詩歌看他的悲情人生與西藏的政教傳統。筆者不熟悉西藏事情只是對題目中文學部份有較多興趣當然對講者李惠玲的學術研究方向,也產生了好奇心。

這講座的確使人對西藏事情產生了興趣政治與宗教的關係著實是纏繞不清而超凡的宗教領袖卻又跟世人一樣內心也對世界充滿矛盾和無奈

六世達賴倉央嘉的詩經華語及講者翻譯後變得簡易較諸其他華族的文學在修詞上是不華麗的然而當中的情感詩意並沒有減少講者也同時展示出較學術性的逐個詞語翻譯式樣,看到的雖然是零散的詞彙,但閱讀時仍能感受詩人的愁緒,可以想像原文會更加精彩了,詩人能夠用字準確,完全因為生活的深刻感受,使內在的狀態可以透過文字顯露出來。

散落的字彙,沒有完整句子的連合,然而用詞如此確實,其感染力也依舊存在,閱讀者透過單詞,可以深究個中的底蘊,然後組成自己的領受圖像。

好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物面對不能逃避的悲劇人生為世人留下了不朽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