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包含「國際化」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國際化」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18年6月23日

香港藝術國際化後的發展


每一地方的藝術都有自己的發展進程,雖不一定一樣但有時卻又大同小異

香港在大都會城市角度而言都應該是薄有名聲但在文化藝術方面覺得是在國下的一個花瓶縱使有些藝術場域/發生在本土之內

香港幾在任一個層面的藝術都著意走向國際化特別是跟隨主流國際圈子的發展,就正如現代化(Modernization)的概念一樣,在「西方」主流藝術的歷史發展下,總有一些地方的文化藝術要進入「現代modernity」階段一樣,這個概念往不幸地也伴隨著一些指標。

香港特區政府正其名發濟,實質亦同了國際化的本藝術,看最多資源/權力的機構都朝向這方面發展。香港是一個向外商業城市,很難改變植根已久的實際思維。這些全球化循性的藝術在其系統下仍有其可觀的發展,但是大家也不要忽略在民間積極尋找出路的各種藝術類別。事實上,在當今自由網絡的世界裡,民間的專業藝術家雖不在主流國網中,仍然有機會建立一些有素質的藝術,而且這些藝術家比主流國際職業藝術家更身兼多重藝術身份,在各藝領域中貢獻社會。如果當今仍然只相信精英/主流藝術為唯一的發展的話,是漠視社會多元化/不同層/面向/人種的現實內容。因此政在資源分配上,有必要要重新思考,達到更公平的發展。

2013年7月20日

國際香港




跟朋友談起香港的國際化問題,也有無限唏噓!有些人覺得反對國際化的人,是狹窄的本土主義保護者,但筆者卻不以為然,反認為有這樣的想法、是根深柢固的二元對立思維,阻礙了更有意義的思考。

有教育範疇人士論及現今大學、尤以研究生學位為例,正積極向海外學生招手,更提供獎學金,主要原因如本港學生報讀者少。又有人提出有大學教授斷然不會聘用本地畢業生,因此本地學生往外走,希望或以海外經驗回流。筆者又想起香港藝術界的情況,近年的藝術家也不斷往外走,尋求海外的履歷和認同,使之回港後更宜發展,當然,當代藝術以西方文化作脈絡,這樣做更加是順理成章的。結果是香港的大學排名得以升高;有限數目的香港藝術家可以不時在國際間展出。

現實就是即時的考慮;而理想往往等同於吹水,因為存活仍然是最重要的。理想的國際化是能進入國際領域中,互相平等交往,但本土不一定需要讓步。反而要問﹕為甚麼有些國家不能在環球世界中佔有一席位﹖所謂國際是甚麼人的世界﹖當倡議國際化發展時,有沒有因此而歧視了本土的人士、其文化及種種已有的發展﹖

當進行國際化的發展時,而沒有多元的思考、多軌的措施去同時培育本土的精神,這樣對本土的人、地土和事是一種歧視。有感有些回流的人才,在港府對高度研究的項目沒有承擔表現、而顯得灰心時,不禁問為甚麼香港的財政餘那麼多,使之以錢去解決所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