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包含「本土藝術」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本土藝術」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12年6月20日

西九藏品第一炮

有關西九文化管理局最新收藏的問題, 筆者支持胡思威的說法。原因有:
(一)香港的藝術、甚至於本土而言,無人想提,除了有關「錢」、「權」或「勢」之外。這時刻,不努力扶植本土藝術,還待何時?
(二)據報報導,是次藏品大多中國當代藝術,外國收藏家把收藏中國當代藝術的作品送/賣回中國人的地方,是名副其實的代托管工作,為甚麼要別人托管?
(三)為甚麼是獨一收藏家,而不是數個收藏家?(第一次收藏呀!)
(四)為甚麼是這個收藏家?
(五)為甚麼沒有外國藝術家作品?
(六)當代藝術,正在進程中,自己不可以收購嗎?
(七)據報,本土藝術家中,大多是年青一代藝術家,當局不可以在本土收購嗎?她/他們還年青啊!這些年青藝術家的早期作品是最好的嗎?
(八)由於本地藝術一向沒有承傳的研究和發展模式,單以當代藝術投資的角度,去追捧了一些年青一代的藝術家作品,作為當代藝術的典範,這種做法是其實是為了製造市場效益、多於建構本土藝術。(筆者遇到不少中生代藝術家,均對社會單一的思維,感到非常失望;也回想前代藝術家對藝術的熱愛和貢獻,在功利的社會發展中,這些人早已被人遺忘了。)
(九)在「高級」藝術層面而言,西九文化管理局所付出的金錢代價可能不算是高,不過於今日全球經濟情況來看,應該沒有國家願意付出這樣的數目。香港真是例外。
(十)香港的特色在那裡?為甚麼單要緊隨西方的遊戲規則啊?那一代的香港人才有自主權呀?

2012年4月9日

這年代的商業畫廊


香港商業畫廊的發展如雨後春筍,連重型的海外藝術畫廊也要進駐香港,使得一些以本地為基地的畫廊也考慮以本地藝術家作為招徠。對本土藝術家而言,也不失為一條接近自己興趣的出路,最重要的是,本地藝術畢業生不需要苦苦地從那些無前景連工作名稱也不需要的坊間行業中揀選僅以為生的工作。因此儘管本地藝術市場可能十劃只有一撇,畫廊與本土藝術家也可以繼續合作,尋找還需艱苦經營的發展前景。

本土藝術在商業畫廊而言,又會是怎麼樣的一回事﹖畫廊大多數結集在中上環區,位處在偏遠地區的,都不容易生存,有些畫廊雖兼有廠房般的較大空間,但都只是進行偶發性的展覽。中上環仍然是商業貿易的中心,於今日而言,區內有潛質賣家也仍以外國人或遊客居多,這些畫廊的目標觀眾在某個程度上影響了藝術作品的發展方向,因此目前畫廊所承載的本土作品,是有偏向性的,跟佔大多數的本土市民的意向和趣味是有距離的,就如筆者有興趣知道早前「活化廳」藝術空間帶了一團油麻地居民參與2012Art Walk行的結論是如何的呢。嚴重缺乏了本地觀眾/收藏者的參與,再加上本土一向缺乏文化的承傳和社會語境的認同等因素,難怪推廣年青藝術家成為畫廊唯一可靠的推銷策略,不只商業畫廊,連政府也追隨這個方向,難怪商業畫廊成為現今香港藝術的焦點。

2011年1月8日

我的藝術教學日子(八)

大家熟識的白管子,前身是東城大厦的教學中心畫廊。成立的原意都是讓學生展示其作品。但展示學生作品,總不能用傳統的想法:例如「讓學生有機會啦!」、「順便宣傳」、「裝飾吓學校」等。藝術學生雖然還在學習的階段,但藝術的語言的學習,最終是讓學習者找到一種視覺語言去表達自己,基於藝術表達的重要性、而不只是去展示出眾的作品,所以畫廊的建構是以自由參與為主,但也極力強調認真的參與態度。畫廊有很嚴謹的權責內容、也有義務的學生聯絡員分別負責不同的展覽;每個展覽都有開幕時段,鼓勵學生首先邀請親友參加,建立家人之間對藝術的了解,而成為學生日後藝術的發展的第一個支持者,當然畫廊聯絡員會負責向外的宣傳。所以畫廊並不單是展出學生作品,同時,也培養藝術行政人員,讓每個藝術學生最終都可以自行籌備展覽,也藉著這些工作去參與/了解藝術圈子內的情況。

還記得第一個申請個展的學生馬瓊珠,她之後的發展相當好,畢業後全力投入藝術的行業:去非牟利的機構做行政工作、參與和籌備很多的展覽、後期遠赴海外深造、又獲得贊助到美國觀察當地的藝術等,這些都反映一個藝術家的成長都應該是由本身的努力開始,學校的畫廊精神是培養學生的主動和積極性。

除了學生的展覽外,那是還與當時的畫廊聯絡員 Ringo Monti 籌備了一些展覽,邀請老師和學生參加,「再現曾灶財」和「形影不離」,都是很好的展覽,探討當時熱門的題目和現象,「形影不離」更加製作了場刊。錢從那裡來?由於當時是零經費,所以構思了當時香港還未有的本土藝術 artfair. 第一屆的「賣藝日」是在那裡做的,籌得來的錢就用來發展畫廊。Amy Chow 是第一屆的「賣藝日」的籌備重員。

2010年8月24日

Inside Story

上篇文章問了個問題,不能不繼續回應。找來了新進藝術家冼朗兒Stephanie Sin,詢問她的看法。Stephanie 2007年完成學士藝術課程後,即全程投入藝術的氛圍中,除了個人的繪畫創作外,更積極參與圈中的活動,認識不同的藝術家,對於藝壇中的事情,都有一些觀察。她認為香港太少藝術家和藝術作品。本地藝術家和藝術作品多的話,是不用懼怕現時畫廊、傾向推介外地及中國大陸藝術家的做法,而且甚至可以「水浸」藝壇;另外也不夠好的作品和藝術家,因為大多的香港藝術家都會參與很多所謂「有趣」或「可發聲」的事情,而不能專注自己的藝術,特別是年青藝術家,其作品很多時是不斷反映在「現時發生了甚麼?」的事情上,而沒有發掘自己創作內最深入的地方。所以,這些藝術品都跟藝術家沒有甚麼關係,也因而顯示不到甚麼藝術情況。她認為藝術家應該學習聆聽自己的內心深處。

這些觀察,不難理解。藝術家及藝術作品少的話,在社會上的影響力也是少的;藝術家創作不夠專注,作品也很難有所發展。現時的情況,除了所謂「全時間」藝術家的問題外,最重要的是藝術工作者把大部份的藝術時間,放在很多其他的事情上,包括推廣、行政、社區活動和教育;甚至更加要命的是不停為不同的機構作「對題」創作。藝術家無法獨立地、並首先為自己的藝術確立自我的方向,藝術欠缺了自己的面貌。

然而,Stephanie 提及的不足夠問題,大概也引出了「看不到」的問題,也即是說:在藝術主流圈內「看不到」大量的本士藝術。這究竟是涉及「機會」還是「參與」的問題呢?

後話:為甚麼藝術家不積極參與主流藝術圈的活動?

致哀:對於香港人在菲律賓遇害的事件,感到非常悲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