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8日

我的藝術教學日子(八)

大家熟識的白管子,前身是東城大厦的教學中心畫廊。成立的原意都是讓學生展示其作品。但展示學生作品,總不能用傳統的想法:例如「讓學生有機會啦!」、「順便宣傳」、「裝飾吓學校」等。藝術學生雖然還在學習的階段,但藝術的語言的學習,最終是讓學習者找到一種視覺語言去表達自己,基於藝術表達的重要性、而不只是去展示出眾的作品,所以畫廊的建構是以自由參與為主,但也極力強調認真的參與態度。畫廊有很嚴謹的權責內容、也有義務的學生聯絡員分別負責不同的展覽;每個展覽都有開幕時段,鼓勵學生首先邀請親友參加,建立家人之間對藝術的了解,而成為學生日後藝術的發展的第一個支持者,當然畫廊聯絡員會負責向外的宣傳。所以畫廊並不單是展出學生作品,同時,也培養藝術行政人員,讓每個藝術學生最終都可以自行籌備展覽,也藉著這些工作去參與/了解藝術圈子內的情況。

還記得第一個申請個展的學生馬瓊珠,她之後的發展相當好,畢業後全力投入藝術的行業:去非牟利的機構做行政工作、參與和籌備很多的展覽、後期遠赴海外深造、又獲得贊助到美國觀察當地的藝術等,這些都反映一個藝術家的成長都應該是由本身的努力開始,學校的畫廊精神是培養學生的主動和積極性。

除了學生的展覽外,那是還與當時的畫廊聯絡員 Ringo Monti 籌備了一些展覽,邀請老師和學生參加,「再現曾灶財」和「形影不離」,都是很好的展覽,探討當時熱門的題目和現象,「形影不離」更加製作了場刊。錢從那裡來?由於當時是零經費,所以構思了當時香港還未有的本土藝術 artfair. 第一屆的「賣藝日」是在那裡做的,籌得來的錢就用來發展畫廊。Amy Chow 是第一屆的「賣藝日」的籌備重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