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25日

畫廊的另類品味

藝術市場可以容許畫廊的另類口味嗎?畫廊是現實的地方,金錢的回報是重要的;很多人認為浪漫和實驗性的想法,只是屬於資金充裕或後盾強勁的人的。香港是一個國際藝術品流通度非常高的城市,不過規模大不一定代表品種/品味多,有時在同一環境內,相互交換的情況下,走出了差不多的品味,而成為市場藝術精品的導向。

新的畫廊可以有另類的面貌嗎?最近與一間年輕的畫廊 「A.lift 提」主持人Iris Lee談過有關其畫廊的志向。她坦誠希望發展另一種更接近生活的藝術,並且希望融和設計師和藝術家的創意思維,產生另一種藝術形態。筆者觀察其早期於深圳商場舖的展覽,發現其展品有正規的繪圖/立體/手藝作品,特色在於連繫這些作品的創意生活化產品,讓大眾可以即時購買。畫廊早期給我的印象是推介,如漫畫/插圖等接近大眾化的藝術形式的作品,但進一步了事後,才知她的期望是發掘另一種非現今所常見的精緻藝術,也因為這個源故而走去一個新地方發掘新的觀眾。最近畫廊又搬到去華僑城創意文化圈,一個屬於藝術/文化的新發展地方,展出了鄧凝梅的作品。鄧氏的作品大多以低限度技巧/物料的創作,從一般商業畫廊的角度而言,應該是難以合作的,然後Iris 卻情有所鍾,使之成為新場地的第一炮展出。這一種另類的做法,在事業的創造上,是勇敢的;但在保守和實際的社會中,相信還要醞釀一段時間,才有理想的收成。筆者不相信富挑戰和冒險的工作是因為有強大的後援才會做,反而應該是因為個人強烈的信念和追求,去支持努力不懈的創造。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