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14日

香港藝術

2000年由香港藝術中心發展出來的香港藝術學院,其成立之後,在某個程度,可以說是打破了本地藝術界的悶局。那個時期前的藝術圈範圍相當細:觀眾固然少、也沒有甚麼可以令廣大群眾共同雀躍的活動、畫廊也沒有興趣本地的藝術;期後畢業學生人數增多、院校競爭性增大、2003年經濟低迷、西九效應等致令本地藝術家的面貌逐漸在社會上浮現出來,最令大眾印象深刻的是藝術家工作室的開放節目,使本地藝術終於能站在本土上,確立其存在的事實。然而,我們所看到的,仍然是浮在表面上的影像,看不到實際的內容,及其與社會或人文的意義,最大的問題是沒有可以回應的觀眾,如評論員、研究員、歷史學家、策劃人、甚至行政人員,也就是說在這藝術圈裡的專業、甚至非專業的人士仍然非常不足;文獻及評論那麼少,實在不可能那麼容易地為本地藝術下定義。

近年,新的藝術院校陸續誕生、藝術工作室也慢慢在不同地區形成、畫廊也多了做本地藝術家的展覽、接近群眾的商場也有大大小小的展覽、藝術家的流行小意念也延伸至中學校或社群裡繼續進行、年青的藝術家除了不斷嘗試全職的藝術道路外,也積極尋求到北京發展的可能性,這種種現象都好像告知各人:從本地出發的藝術都有了一些出路了。事實又是怎樣,大概積極參與其中的人士,又可能有另外一些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