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H Queens 國際畫廊進駐香港後,而藝術展銷在香港增長的優異成績,使香港立即成為第三大藝術品交易中心,香港的藝術生態發展亦走向清晰的面貌。由於以「西方」文化為首,在全球當代藝術發展中,擁有最強網絡、權勢與資源的綜合性集團仍然是主導群體,相信以香港無根無貌且非常現實的環境,實在難以有任何招架能力,因此緊緊跟隨著主流發展,是必然的趨向。大部份年輕一代的發展機會是樂觀的,但並不表示一定成功,要看銷售結果,而且以再循環(recycled)的發展特質,一般成功藝術家都會被循環使用多次,其他人要取而代之,要出一點力了。另外一個發展的面貌,簡約來說是屬於民間的(在此恕排除業餘興趣性質的藝術類別),但這不是一個圈子,因沒有利益關係,亦沒有階梯的進度,屬大多數,大部份的藝術內容發展都比較純粹,如果這部份的藝術想走入主流圈子,完全要看有否市場效應,民間觀眾欣賞的推動能力有限,對此類藝術家而言,在民間推動藝術,只屬社會服務一種。
由於「第三大」的名稱所致,除了高級藝術畫廊連各個私人及官方的機構變得非常活躍外,在民間,也理應陸續有次等級的畫廊走出來承接民間遺留的發展,所以大部份有志藝術的人仍應努力爭取。不過如果仍不想跟大路發展的話,要多動腦筋和更要勤力一點了。
如此急速的發展,對只有短暫的人生壽命的藝術家人類來說,是歡迎的,然而於本地的藝術發展的歷史來說,還是未預備好的,因本土的藝術研究還未能提供滿有信心的藝術看法,也使看來活躍的藝術環境,很多的藝術都只能跟著大潮流走,反而頑強的水墨作品發展仍然能算是承載了以往的一些藝術論述。至於香港特區政府的看法,多集中在市場的收益上,植根本地或發展人民藝術的角度,應該不是最重要的想法;以陰謀理論來看,用西方國際化文化思維放在所有資源最豐富的本土機構內發展藝術,無疑也是對本土藝術的一種挾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