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行與衝擊事件又開始了。
看看香港政府的本土意識一直都是那麼薄弱,所奉行的國際化意念都是實用主義。在文化藝術方面,大部份本來有興趣/參與藝術發展的人都不是主流人士,你不會在大部分公眾場所見到他/她們,原因是本土的藝術不在重視/鼓勵的旗幟下。君不見在大部份的主流活動中,以英語作主要溝通語言的現象十分普遍,大部份討論都是在英語文化背景和思維下進行,所有的討論內容差不多都是由外籍人士或擁有強烈的外國思維的人士提出,本土人士的想法從來沒有在公共場合中顯示出來;政府架構中的公共事務討論都是高層次的運作,所謂高層次當然是政府高官、議員、社會知名人士和海外專業人士,地道的專業人士必須也是知名人士為首要條件,這樣的精英思維全沒有考慮本土的情況或文化藝術的根本人文意義,造成大部份基礎人民放棄參與本土的文化藝術活動,長期冷漠狀態,造成只有一面倒傾斜商業和文化霸權的藝術活動,人民的素質得不到滋潤、而長久以來的壓抑得不到發表的渠道,難怪香港是遊行之都。雖然文化藝術人士未必是遊行常客,但冷眼旁觀,政府如不重新提倡適切的本土文化政策、去推動本土的藝術發展,讓人民透過藝術的表達去宣洩/參與/發展/聯繫思考/發表/豐富生活等等的基本人類需要,而繼續讓實際效率的回報去決定藝術的存在意義,不敢想像不單80後、甚至再新的一代如90後會如何回應其所處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