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11日

我的藝術教學日子(五)

其後加入的老師有謝明莊、林嵐、羅琛堡和林志光;四專科的專責老師都到齊了。

老師們都很齊心,可能因為大家都是活躍藝術家,對藝術和社會都有一些共同體會,而且對教育都有盼望,縱使對一些事情都未必有共同的意見,但都會朝著一個大前提進行,栽培新一代本土的藝術家,建設以地土為本的文化藝術。

那時老師們的討論很多。還記得在謝菲道一間名「正隆」的食館,其經營時間不長,但卻成為老師們經常光顧的地方,那裡有一款二人套餐,無論我們有多少人,總會點選這款套餐,後來我們也覺得很神奇,這款套餐的伸縮程度為何這麼大,有時可以供兩三個人吃;有時又可以填飽四五個人的肚。後來也有跟學生在那裡吃飯開會。

這種經常討論的情況,讓我記起在香港藝術中心工作的日子,那是有四個部門:展覽部、表演藝術部、電影部和教育部;四個部門的阿頭,被稱為四大天王,有何慶基、茹國烈、Jimmy Choi、和Florence Lam。那麼他/她們都時常討論和開會,那時的節目都很豐富,而藝術學院中的澳洲課程也是在那時產生的。

討論、brainstorming、吹水都是很多事情發生,一間藝術學院還未自我認識的時候,更需要認真摸索的時間。跟朋友閒談時,都問著,為甚麼會有一間「藝術學校」而沒有「天文學校」、「數學學校」等。有沒有想過是因為要一間與正規學校不同的地方?去發展另類的教育,栽培另類的人材。當然,以香港當今的思維,所有事情也都不過是停留在一個實際求生的商業考慮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