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7日

藝術貨櫃計劃 (三)


這陣子全城藝術月,Art Basel 的效應,由灣仔會議展覽中心、黃竹坑、到柴灣等,都為了國際藝術品買家推出畫廊本身認為最有價值的藝術家及相關節目;藝術圈等人固然抱著各種原因出席、普羅大眾亦受熱潮影響,親睹城中盛事;一浪比一浪高的款待項目,把人分成不同等級,亦因此把藝術品的形象提升到最高值的級別。藝術貨櫃計劃的展覽避開熱鬧場面,在5月底推出,相比當前的國際藝術形勢、和今時今日的香港藝術生態,究竟是次展覽及長達6年的藝術計劃還有甚麼可以討論﹖

是次藝術展覽的策展人張煒森提出「社區」的概念,著意討論藝術的面向問題。
全球化藝術發展加速和放大了藝術觀眾層,也令藝術體制自我強化,成為最重要的藝術觀眾,這重要觀眾的背後也受市場經濟的影響。因此那些老套問題又出現﹖藝術創作是追求甚麼﹖究竟為誰而做﹖群眾在藝術生態的角色是甚麼﹖不同面向的藝術有否個別的特色﹖等等,期望策展人張氏有更多的描述。

無可否認,藝術貨櫃計劃一直的討論仍集中在本土藝術如何走出世界、及跟其他民族交往,至於所面對的社區/群,則未有太多的論述,於作品而言,08 年的藝術貨櫃作品、跟是次「藝術有容」的展覽作品,也可作為「藝術」與「社區」這相關題目的一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