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9日

這年代的商業畫廊


香港商業畫廊的發展如雨後春筍,連重型的海外藝術畫廊也要進駐香港,使得一些以本地為基地的畫廊也考慮以本地藝術家作為招徠。對本土藝術家而言,也不失為一條接近自己興趣的出路,最重要的是,本地藝術畢業生不需要苦苦地從那些無前景連工作名稱也不需要的坊間行業中揀選僅以為生的工作。因此儘管本地藝術市場可能十劃只有一撇,畫廊與本土藝術家也可以繼續合作,尋找還需艱苦經營的發展前景。

本土藝術在商業畫廊而言,又會是怎麼樣的一回事﹖畫廊大多數結集在中上環區,位處在偏遠地區的,都不容易生存,有些畫廊雖兼有廠房般的較大空間,但都只是進行偶發性的展覽。中上環仍然是商業貿易的中心,於今日而言,區內有潛質賣家也仍以外國人或遊客居多,這些畫廊的目標觀眾在某個程度上影響了藝術作品的發展方向,因此目前畫廊所承載的本土作品,是有偏向性的,跟佔大多數的本土市民的意向和趣味是有距離的,就如筆者有興趣知道早前「活化廳」藝術空間帶了一團油麻地居民參與2012Art Walk行的結論是如何的呢。嚴重缺乏了本地觀眾/收藏者的參與,再加上本土一向缺乏文化的承傳和社會語境的認同等因素,難怪推廣年青藝術家成為畫廊唯一可靠的推銷策略,不只商業畫廊,連政府也追隨這個方向,難怪商業畫廊成為現今香港藝術的焦點。

2012年3月12日

為甚麼香港人不熱衷反省日本311的問題


友人發起一個問題。

答:因為這不是香港人適切的問題。

答:香港人現熱衷於梁唐的問題。特別有興趣豬唐的情況。

答的自我反省:為甚麼這些答案如此容易走出來。好像是理所當然的。

答的自我反省:友如此問是覺得在香港媒體沒有引發這個問題。這個問題沒有在主流媒體中大力反省,是否就代表了民間沒有對此問題的反省。

答的自我反省:為甚麼香港人關心的問題可以這麼少,每一段時間只有一個問題可以存在。引伸到其他事情,都是:一個人、一件事、一種情況、一個可能性、一個方向、一條道理、一個假切、一窩風……

究竟日本311的問題是甚麼。

究竟香港的問題是甚麼?

2012年3月1日

藝術與交流

近來有很多機會跟不同人有交流藝術,例如20121月期間到清邁大學的留駐工作,在那裡體驗了泰國文化和認識了不少特別是身在異國的遊人,讓我再一次回想居住在英國和加拿大、及旅遊美國時所遇到各個不同遊子的心情,人在異鄉,必有絲絲的愁緒。

2011年至2012年期間跟攝影藝術家劉清平的藝術交談,也讓我再一次經歷陌生的感覺,從坦誠的交換意見中找到了一個朋友,也更驚覺藝術的豐富之處。

2011年底跟另一位攝影藝術家何鎮宇也有一個聯展,雖然期間沒有太多的藝術交流,但也讓我感受到新一代藝術人的真誠思想。

2010年開始也跟一間珠寶公司有很多合作機會,了解到該行業的一些情況,最後於2011年索性駐廠房去了解生產事情,還與其中的設計師有很多交流和分享,2012 2月終於完成了一件「疑似珠寶飾物的珠寶首飾」。設計師很純樸,從他的分享中獲得了不少專業的知識。

這些機會都很難得,對比為生活忙碌的人,自知這些都是奢侈品,所以惟有努力把這些經驗轉化成有意義的創作。

'GOLD' Exhibition at Voxfire Gallery


2012年2月19日

鄧凝姿與劉清平對談展


經過接近一年時間的對談活動,終於以展出作品去作為一個過程的終結。也為光影作坊同系列的第二項目。主辦機構的目的是著重探討性,特別是攝影藝術與其他媒介的關係,企圖在藝術上有更多的自我反省或尋找更多的可能性。這也是藝術創作發展的必然進程。

雖然一直都有一班可以討論藝術的朋友,但與一位藝術家長時間交流傾談,有另一種意義和效果,特別是在一個沒有大前提之下進行﹕彼此之間是就能輕輕鬆鬆地無所不談、暢所欲言,我們由藝術到社會、時事和人生等內容都有觸及,意見未必相同,但肯定是找到了同類型的人,可以分享各種話題。在藝術與人生的思維中,兩者都不是急進的人,甚至不急於為展覽去找出一個題目,最後還是展出自己認為最舒服的作品。當然,對於城市的觀察和體會也一直是焦點所在,特別是香港人對香港的情懷,也是我們這一代人所熱切關注的。因此,彼此的展出作品看上去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並不是對題展覽、也不是回應彼作品展。兩位不同藝術家的個人作品,放在一起只可視為一系列的藝術,讓我們一起去思想前方的藝術和我們所居住地方的路。

2012年1月26日

清邁行(八)


清邁的SpaCoffee Shop和豐富的天然資源當中包括人力資源都讓這個地方可以賺到一些外來錢來幫助地方的發展香港當年也是一樣Suzie Wong Bar 等都是讓西方的遊人可以進來豪爽地消費,時至今日,香港己進入後城市的發展年代,可惜在本土的知識和文化發展上,都未能有進深的機會。中港磨合的議題、和為了在中國的門邊衝出一個自由的缺口,都令香港人花了不少精力。向國際看齊就成為一個較舒服的發展方向:一方便避免中港的太多衝突;另方面還可以遊走於廣闊的全球地域。

清邁雖然以旅遊城市作招來,也成為西方和日本民眾的退休好地方;然而清邁並非沒有追求自己文化身份的特色:新建成的 Royal Flora 有豐富的內容,可以觀賞也可以遊玩,完全兼顧到本土人士的喜好/本土的關注,成為泰國人愛遊歷的大公園,海外的人也會熱情參觀,反觀香港便會毫不猶豫地去把海外的東西引進來。

曼谷是泰國當代藝術的中心,相對上,清邁的藝術圈就清靜很多;正如北京是中國當代藝術的重鎮,其他地方只有零星的發展。當代藝術走向系統化,影響力大但圈子小,只有靠近系統的藝術/人才能有所在其中有所發展,而系統以外的人則以邊緣狀態發展、尋找自己認為有意義的藝術。

2012年1月21日

清邁行(七)


一口氣去了多處民間的藝術空間,它們大多位於民居附近,而且都是青草處處的。大部份是私人開辦,地理環境不算好,因交通不方便,相信只有小圈子內的人參與,但勝在夠熱心,而且地方的設計已經反映了人對空間的感覺和要求香港這個狹小和繁忙的地方是無法可比的。

清邁的藝術發展比不上曼谷,從畢業學生的態度可以想像出來從事創作的道路是很難的大部份的畢業生會選擇找一份工去維持生計,而且畫廊或藝術團體跟藝術學生的關切也不算密切,這也影響藝術學生對自己前景的期望。

學校是做夢的地方,學生在純樸的環境中去尋找心中的藝術是理所當然的。這裡學生作品都有多元的發展,並沒有受某種固定形式的影響;也沒有常看到的當代藝術圈子內典型的亞洲藝術模式,當代國際流行的所謂概念藝術也對清邁的藝術有所影響這是無可避免的但泰國跟香港情況不同,她們仍然有能力去連接/堅持傳統/自己的想法,一個有國家意識型態的地方、對自己的身份認同仍然是濃烈的,不過國際化的浪潮也不能忽視。

2012年1月19日

清邁行(六)


這數天大學有畢業典禮很多舊生回來拍照準備領證書聽聞泰國公主會來主禮。較早前已經察覺特別是在晚上額外多年青人在食市中,連我常用的兩間飯堂也霸佔了﹔慢慢地,接近大學的地點,開始有很多賣花小販﹔又有圖書館內年青人拿著書本/坐在閱讀室擺著姿勢拍照,而且往往有攝影師跟著的﹔在飯堂也有大電視放映著典禮籌備的情況,看來所有人都很重視畢業典禮的。記得當年我大學畢業的時候,因為是藝術系生嘛,沒有人去行畢業禮的,所以在完成博士學位時,好歹都要行一次畢業禮了,所謂人做我做吧。

清邁大學的學生大多很有禮貌學生們見了我,無論是熟識的或不熟識的都會向你點頭有時我來不及反應/她們也會向你微笑此後我也會多留意他/她們的動作免得表現得太過 cool 。由於我居住的地方像很樸素似的,食物也簡單便宜,還以為這裡的年青人也是一樣,誰知有這麼多的年青人蒲頭後,情況不同了,頓時感到全球化的威力,尤其是用手提電話的樣式,無論是那一個國家,相信都是一樣,整天把手提電話握在手裡,不停地看著或不斷地按著不放。我Apartment旁邊的一間酒吧,每天都坐滿了年青人,有現場音樂和唱歌,幸好是屬溫柔的一種,否則就不能安睡了。這裡就是年青人的世界。